尚书省的来历是什么?创立的背景又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尚书台的演变历程可谓一波三折。起初,大司马领导主持“尚书事”并非正规做法,领录尚书事也并非固定官衔,这种以人事代制度的方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东便果断决定建立尚书台,也称为台阁,将尚书从宫廷秘书或临时事务的角色,提升为正式的国家机关。这一变革使得尚书台成为独立的机构,而不再仅仅是处理事务的部门。
随着国家的发展,政务日益繁重,一国两府制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宰相保留官职,而政务则交给台阁处理。到了曹魏黄初三年(222),尚书台移出宫外,成为真正的中央。而在西晋或刘宋时期,它再次更名,称为尚书省。
那么,为什么尚书台能够改名为尚书省呢?这主要是因为台和阁都是皇家建筑,虽然它们的位置有所不同,但都属于皇家禁地内的建筑。台阁又被称作台省。而中书这一职位的产生,源于尚书在政务处理中的越权行为。原本由尚书负责收发保管文件,但在领导主持“尚书事”的大司马成为实际宰相后,权力过大,令人羡慕。为了制约这种权力,便效法武帝的做法,用中书来取代尚书,导致大司马的权力架空。
这种权力更迭并未结束。到了成帝建始四年(前29),权力再次回到尚书台。到了曹魏时期,由于尚书台移至宫外,宫内需要一个秘书处和身边的人员来协助处理政务。于是,魏文帝将秘书令改为中书令,并将官署设在宫中。这一变革使得中书省逐渐取代宫外的尚书省成为决策机关。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后,门下省也随之崛起。门下省的前身是侍中寺,曾与东寺和西寺合称“禁中三寺”,后来改称侍中省。这一系列的变革展示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和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权力,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从尚书台的建立到最终演变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过程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需求和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宝贵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