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闺秀张充和往事:公开唱艳曲引姐夫尴尬询
奇事网导读:梨园旧梦,舞台新趣
与今日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的百里挑一的盛况相比,民国时期的梨园行业显得尤为冷清。一句“家有三斗粮,不入梨园行”,透露了那个时代的梨园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在那个年代,戏剧演员的地位并不高,甚至与相提并论,让人感叹。
南岳大庙中的一副戏台楹联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凡事莫当真,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切都在那舞台之上展现。
“捧角者兴剧”,这句话在清末时期尤为应验。慈禧太后对京戏和地方杂剧的喜爱,使得杨小楼、谭鑫培等名角备受恩宠。而在京、津、沪等大都会的戏园子,更是家家火爆,一票难求。
到了民国时期,除了男性热衷于戏曲,女性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戏剧爱好者。唐瑛、陆小曼等名媛,她们不仅是高水平的昆曲票友,更是多次登台亮相,惊艳四座。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这四位典型的大家闺秀,出身名门,她们的曾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赏识的淮军大将。其中,除了张兆和对昆曲兴趣稍弱外,其余三位都是资深的戏曲爱好者。张允和、张充和多次登台演出,而张元和更是与沪上名角顾传玠结缘。
有趣的是,张允和与周有光的婚礼与众不同,新娘穿白色礼服,新郎着燕尾服,与传统的红色婚礼截然不同。而张充和的一次无心之过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她在演唱昆曲《佳期》时,其中的唱词竟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私密之事。事后,周有光甚至询问张允和,四妹是否清楚自己所唱的内容。
这个时代的梨园行业虽然艰辛,但名优名伶的卓越表现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个行业的兴衰史,也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